宝书网 - 经典小说 - 【水浒/红楼】这一朵芙蓉静悄悄在线阅读 - 写在前面的一点废话

写在前面的一点废话

    

写在前面的一点废话



    ①如看官所见,这是一本红楼 水浒的黄书,涉及的红楼梦角色只有林黛玉一个,也许有其他角色客串当彩蛋吧。

    红楼梦是架空设定,朝代不可考,所以大家默认此文中红楼就在水浒时间线上便可,贾府所在的江南正在被方腊杀烧抢掠。

    本文的林如海直到黛玉十五岁左右才去世,黛玉是不可能去贾府的,一直与贾府是“知道有这么个亲戚在,是mama的家族,可能以前去旅游走动过几次”的关系,因此,当方腊事发,如海便想方设法联系上林冲,让黛玉离开江南。这便是本作中黛玉与梁山扯上干系的过程。

    而我想说的是什么呢?认真看过红楼原著的读者会知道,黛玉与宝玉(二玉)严格来说不是一见钟情,第一眼是觉得眼熟亲切,是青梅竹马的小孩阶段,而直到黛玉约摸十一二岁时,旁白才明确点出二玉有了青春期的悸动,宝玉发现,凡是见过的女性中没有一个哪怕半点比得上黛玉的美丽能干,这才为她生了痴情痴意。这个发展还是很合理的,咱们大多数人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了青春的躁动和幻想。   如今在本文中,二玉从不相识,黛玉在深闺里静悄悄地长到了十五岁(适婚年纪)。可以认为林如海没了爱妻、林家注定无枝叶、林如海自己也感觉到时日无多,所以想让黛玉哪怕多停留一天,为此拒绝过很多提亲者,总之,事实就是:方腊起义,如海去世,黛玉未婚(甚至多半还没有见过除父亲、教书老师、府中下人之类以外的男人,况且见这些男人时多半也就四五岁)。换而言之,黛玉明明已经到了红楼原著中应当青春悸动的时期,却还芳心未启——这时候,本文第一章第一个梁山好汉出现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我想说的。

    我计划的黛玉对这位好汉的【一见钟情】正是在这个逻辑上,希望看官们不要因为正文旁白没有大肆分析原著黛玉心境,就抬杠她对本文男主的感情,鄙人只是觉得不该在正文里水这个字数。都脱裤子了突然插叙一段解析,真的很出戏,我自己写着也会萎,就先摆在前言里了。

    ②本文还综合了荡寇志,是水浒传 红楼梦 荡寇志的三足鼎立混战文。当然,荡寇志一方是板上钉钉的【反派】,是鄙人身为作者要抨击、要唾弃、要发便当的,水浒这一方我都是怜爱的,哪怕是梁山的敌人们:史文恭、栾廷玉、石宝、邓元觉,我也是不反感的,会努力写好他们的故事。对水浒和荡寇这两方爱恨分明的态度,是此文的基调之一,必须把话说明白,把态度摆出来。

    这是一篇水浒传狂热读者所写的小说,虽然是黄文,但终究是带着立场的黄文,不喜欢水浒也就不会写了。如果屏幕前的您十分讨厌水浒,见不得鄙人在字里行间夸奖梁山好汉,那么鄙人只好暗叹一声无缘了。

    ③角色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宋时期的封建社会的人,如果出现有角色的想法不符合21世纪的政治正确,请不要大惊小怪,急着就要敲键盘批评我不够爱女,反正梁山好汉不可能是女权先锋,一个个都rou大嘴臭。

    一切思想的萌发都需要土壤,没有任何人可以无缘无故地超越时代。诸如曹雪芹肯定是超越了的,但并不是无缘无故,之所以有超越的思想,是因为发生过什么,如果没有过去的阅历,他也是不能成长为曹雪芹的,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去强求。

    没有土壤基础,空谈先进的格局与精神,都只是感动自己的作秀。一堆糙汉子莫名其妙成了爱女的新世纪三观战士,也很假吧,作者菌叠个buff在这里……

    ④《歌德谈话录》里曾言: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,只有自身的个性。

    爱他们,所以花心思塑造他们的个性,这是我个人观点中的给角色最珍贵的礼物。至于被我所唾弃的荡寇志,就肯定千篇一律了,因为这是他们应得的。

    荡寇志的角色全都只有一个原型,全都是参考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写的。

    红楼梦的观点是【正邪两赋】,天地生人,除了大仁和大恶两种外,其他都没有太大差别。

    红楼梦第二回写道:“清明灵秀,天地之正气,仁者之所秉也”,而这些秀气:“漫无所归,遂为甘露”。也就是说,大仁大义的天地正气在红楼梦的世界观里是化成了【甘露】的。

    而绛珠仙草是怎么来的呢?第一回原文:“有绛珠草一株,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,日以【甘露】灌溉”。

    林黛玉在红楼梦的设定中,是应运而生、修治天下、清明灵秀、天地之正气、洽然溉及四海的。是【正】。

    原文:“正不容邪,邪复妒正,两不相下。”

    因此,林黛玉眼里不进沙子,不容心里藏jian之人,而【邪】一方嫉妒【正】,同时行事残忍乖僻,不敢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,只能像耗子精一般躲在深沟里,暗中摧残加害。

    贾宝玉在第二回也被盖章为【正邪两赋】之人,所以他会在分别代表【正】和【邪】的两方之间徘徊。某种程度上,宝玉就像容易变色的白纸,或者说非常风月宝鉴,所以他能轻而易举被带坏,一旦符合条件和环境,他就会出现让现在的读者高呼下头的cao作,可遇到类似于黛玉香菱探春这样的姐妹,他又会变得极有灵性和善意,可以说是一面照妖镜了。

    每当被【邪】蛊惑迷失时,林黛玉这样的角色都会来拉他一把,为他指点迷津(这也就是警幻仙姑说的,【木】居士才能渡人过迷津,此地不受【金】银之谢,【金】是不能助人渡过迷津的)。

    在此附上第二回原文:“大仁者,修治天下,大恶者,挠乱天下。清明灵秀,天地之正气,仁者之所秉也,残忍乖僻,天地之邪气,恶者之所秉也。

    今当运隆祚永之朝,太平无为之世,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,上至朝廷,下及草野,比比皆是。所余之秀气,漫无所归,遂为甘露,为和风,洽然溉及四海。

    彼残忍乖僻之邪气,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,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,偶因风荡,或被云催,略有摇动感发之意,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,偶值灵秀之气适过,正不容邪,邪复妒正,两不相下,亦如风水雷电,地中既遇,既不能消,又不能让,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。”

    正就是正,邪就是邪。

    正不容邪,一旦怀疑对方心里藏jian,就绝不放任姑息,故而频频点播提醒贾宝玉。邪嫉妒正,像毒蛇一样紧咬不放,意欲像耗子精一样摇身一变伪装成对方,以蜡代玉,抢走对方的一切,加害到底。

    在本文中,水浒传就是【正邪两赋】,林黛玉是【正】,荡寇志就是【邪】。因此,梁山好汉都是有缺点的,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,他们曾经犯过错,也有正在犯的错,他们会和身为【正】的女主角产生磨合,甚至可能误会她,短暂地被【邪】的画皮所迷惑。但时间见证着真情真义,假情假义和无情无义一定会败露。

    在道德极其脆弱和匮乏的混乱末世,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,很容易就会融入大流,堕入大环境,觉得杀烧抢掠都是正常cao作。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注定会有的,没有永久的王朝,历史是螺旋上升的,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宏大叙事,也不过老生常谈千篇一律,其实格局不过尔尔。唯有人性中的真善美才能跨越时空,永垂不朽。人性是值得永恒探究的问题,也是最有艺术价值的话题,作者菌不自量力,也想尝试深入108个人的内心深处,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值得怜爱的优点,又有什么尚待揭露的缺点。

    每当梁山好汉身处迷茫和危险中时,每当他们颓废厌世、孤独寂寞、被心魔所困扰、在善恶黑白正邪之间徘徊时,林黛玉就会像引导贾宝玉一样,引导他们渡过迷津。这便是本文的基本写作逻辑。

    因此,情色内容就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一方调料啰,毕竟精神世界崩溃的时候都想在洗面奶里好好哭一场,都想回归母亲那温暖的无限充满爱的zigong里,当一个无忧无虑的被包裹被爱护的小孩纸啊~

    ⑥以及一个小小的私人请求:希望不要在本文的评论区中称呼黛玉为颦儿,那样的话我肯定会删除的。虽然读者少,但这也算预警之一,希望作者菌和读者朋友们互相尊重~

    以上,阅读愉快!